全国人大将加快养老保险“第三支柱”建设
九号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,要把商业养老保险纳入养老保险的第三支柱,加快建设。那么,如何认识养老保险的第三支柱呢?商业养老保险在未来的养老保障体系中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?
据了解,中国正在逐步建立多层次(三支柱)养老保险制度。政府主导和管理的基本养老保险是第一支柱;政府倡导、企业自主发展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是第二支柱;个人养老保险,包括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,是第三支柱。
银保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梁涛11月6日在国务院例行的政策性通报会上说,近年来,第一支柱基本实现了全面覆盖,但总体保障水平有限,特别是城乡居民的安全水平有限,财政投入继续增加。第二支柱,企业年金、企业年金等单位补充养老金制度覆盖面相对狭窄,资本积累规模有限,只能满足少数群体的养老需求。第三大支柱,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长期处于起步阶段,金融产品供给不足。个人积累养老基金的主要形式是缺乏制度化的长期养老安排。
目前,社会上两类养老保险服务的需求特征是明显的。首先,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,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2.5亿。除了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外,对商业养老保险服务的需求也存在差异;第二,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,大量的从业人员在餐饮配送、家政服务、生活电子商务、视频短片等领域实现了灵活就业。根据人力和社会事务部的资料,该国的灵活就业机会已经达到2亿左右。这不仅缓解了城市就业的压力,解决了劳动者的生计问题,而且对如何参与保险和优化这类人的参与提出了新的挑战。
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,要加强商业养老保险的功能,支持简单保险、灵活支付、稳定收入的养老保险发展,积极开发年度养老保险产品,针对新行业新型职工和各类灵活职工的需要,开发适宜的补充养老保险产品。
业内人士分析,上述措施对第三支柱的建设发出了渐进式的改革信号,有利于扩大养老服务改革的整体空间,将提高各级养老服务金融产品的供应质量。

